直播间的顶灯突然闪烁,如同老式胶片电影卡带般明灭不定。周鹤年布满老茧的手微微一抖,篾刀在青竹上划出歪斜的切口,锋利的竹屑飞溅到他藏青色长衫的褶皱里。弹幕瞬间炸开:“爷爷小心!设备出故障了?” 老人抬头望向镜头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,随即又恢复平静,布满沟壑的嘴角扯出一抹笑意,从工具箱里摸出一把备用小刀。
这把小刀刀身泛着古朴的铜色,刀柄缠着褪色的红布条,是他十八岁出师时师父送的礼物,如今已陪伴他度过五十多个春秋。周爷爷摩挲着刀柄上凹凸不平的刻痕,那些是历年修补留下的印记,每一道都承载着一段记忆。
这是周爷爷在星光工作室的第三次直播。前两次,他用一把篾刀编织出会振翅的竹蝉、能开合的竹篮,让百万网友见识到江南竹编的精妙。此刻,断裂的竹条散落在工作台,宛如一地破碎的翡翠。他却笑出了声,笑声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:“老伙计,想给大家露一手绝活?” 说着,枯瘦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碎竹片中,不一会儿,一朵栩栩如生的兰花便在他手中绽放,花瓣上还精心编织出若隐若现的脉络,仿佛真的沾着清晨的露珠。直播间的礼物特效顿时如烟花绽放,“竹编大师” 的弹幕刷屏不断。
监控室里,顾晗握紧了手中的对讲机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作为星光工作室的负责人,他从未想过,这个在海选时因篾刀断裂仍惊艳全场的老人,能在短短半个月内成为非遗直播的现象级人物。海选那日的场景历历在目:周爷爷背着破旧的竹箱,颤颤巍巍地走进面试间,当篾刀意外缺口时,现场一片哗然,几个年轻人甚至开始起哄。然而,周爷爷只是沉默片刻,随后用一把生锈的剪刀,将残竹削成细如发丝的竹丝,编织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,凤凰的尾羽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,惊艳了在场所有人。
“晗哥,华夏非遗文化传承协会的人来了,说是要谈合作。” 苏暖的声音带着兴奋,却被顾晗抬手打断。他盯着屏幕里周爷爷灵巧翻飞的手指,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。这个成立十年的协会,一直以推动非遗商业化为宗旨,与星光工作室坚守的 “让传统活在当下” 理念大相径庭。
会议室的雕花木门被推开,一股冷气裹挟着檀香气息涌入,金丝眼镜在来人脸上泛着冷光。“顾先生,我是协会副会长李明远。” 文件袋重重砸在会议桌上,震得茶杯里的龙井泛起涟漪,“周老先生的竹编项目,交给我们运作,三个月内保证登上《国家宝藏》。” 他身后的助理立刻展开一张策划图,上面赫然写着 “竹编 × 国际奢侈品牌联名计划”,配图中竹编包上镶嵌着璀璨的钻石,与传统竹编的质朴形成强烈反差。
顾晗摩挲着会议桌边缘的木纹,那里还残留着上次会议时苏暖不小心烫出的焦痕。“李副会长,我们正在筹备‘非遗工坊进校园’,想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传统。” 他调出平板电脑上的策划案,屏幕蓝光映亮了李明远皱起的眉头。策划案里详细记录着与二十所中小学的合作计划,包括竹编兴趣班、非遗文化讲座等内容。
“情怀能当饭吃?” 李明远抽出张报表甩过来,报表上印着某漆器项目的盈利数据,“上个月某漆器项目,我们靠联名款赚了八百万。周老先生这把年纪,难道不想给徒弟们留些积蓄?” 报表上,网红举着镶满水钻的漆器花瓶,花瓶上的传统纹样被改得面目全非,与传统工艺的素朴形成刺眼对比。
周梅突然开口,钢笔尖在记录本上划出刺耳声响:“贵协会合作的‘机器苏绣’事件,文旅部还在调查吧?” 她将手机倒扣在桌上,屏幕上 “非遗变味” 的新闻标题格外醒目。报道中,机器生产的 “苏绣” 作品打着非遗旗号高价售卖,却毫无传统刺绣的神韵。
争吵声中,直播间传来周爷爷的笑声:“这竹蜻蜓啊,得这样抛 ——” 监控画面里,老人对着镜头轻轻一吹,竹制的蜻蜓便在暖光中盘旋,翅膀的振动频率与真蜻蜓别无二致。顾晗望着那抹灵动的竹影,突然想起海选那日,周爷爷也是这样,在篾刀断裂的危机中,用残竹编出惊世之作。他心中涌起一股坚定,无论如何,都要守护这份纯粹的传统技艺。
李明远离开时,留下三天期限。没想到第二天,协会会长沈崇山亲自登门。这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身着藏蓝色中山装,脚步沉稳地径直走向直播间,在周爷爷身后驻足良久,浑浊的眼中泛起复杂的情绪,才颤声开口:“师弟,别来无恙。”
整个工作室陷入震惊。原来三十年前,两人同拜竹编大师门下。那时,他们在江南的竹林里,对着师父的牌位发誓,要将竹编技艺发扬光大。在一次国际非遗展览筹备中,周爷爷坚持用传统技法,认为每一道编织纹路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,不容更改;而沈崇山主张融入现代元素,他觉得只有迎合市场需求,非遗才能生存下去。激烈的争执后,周爷爷选择回到江南竹乡,守着祖宅和竹编工坊,过着清贫却纯粹的生活;沈崇山则进入协会,将一个个非遗项目推向市场,虽然取得了商业成功,却也饱受 “非遗变味” 的争议。
“师兄,你看。” 周爷爷举起刚编好的竹灯,暖黄的光晕透过镂空的竹叶图案,在墙上投下斑驳竹影,光影摇曳间,仿佛将人带回了江南的竹林深处,“竹编的魂,在这些老手艺里。” 沈崇山望着那盏灯,镜片后的眼睛泛起水雾,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曾经,他们也一起在这样的灯光下,钻研竹编技艺到深夜。
顾晗适时递上合作方案:“协会提供资源,我们负责内容把控,收益的 30% 成立传承基金。” 他指着屏幕上周爷爷教孩子们编竹篮的画面,“就像这样,让传统活在当下。” 画面中,孩子们围坐在教室里,脸上洋溢着好奇与兴奋,小心翼翼地跟着周爷爷学习编织。
沈崇山的手机突然响起,是文旅部的加急文件。上级领导关注到周爷爷的直播,要求协会牵头打造非遗传承新样板。老人望着周爷爷,又看看顾晗,终于长叹一声:“看来,是我执念太深。” 他想起这些年在商业道路上越走越远,却忘记了非遗传承的初心。
合作正式启动后,遇到的困难远超想象。协会带来的商业团队与工作室的理念冲突不断,设计师们提出的将竹编与重金属元素结合的方案,被周爷爷坚决否决。在一次设计会议上,一位年轻设计师不耐烦地说:“老传统不改变,怎么吸引年轻人?” 周爷爷沉默良久,拿出一个自己珍藏的竹编针线盒,盒子上用极细的竹丝编织出《红楼梦》中的场景,人物神态栩栩如生,连发丝都清晰可见。“这是我师父的师父留下的,” 他说,“真正的好东西,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”
在周爷爷的坚持下,团队开始深入研究传统竹编文化。他们走访了江南的各个竹编村落,收集了上百种古老的编织纹样;邀请老艺人分享经验,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。三个月后,“竹影江南” 非遗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。周爷爷的百米竹编长卷《清明上河图》前,外国友人举着放大镜惊叹,他们无法想象,这细腻的画面竟是用竹篾编织而成;互动区里,孩子们戴着 VR 眼镜,仿佛置身江南竹乡,亲手编织虚拟竹器,欢笑声此起彼伏。
沈崇山站在展厅一角,看着周爷爷被媒体簇拥,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这次合作不仅是非遗传承的新起点,也是他与周爷爷多年情谊的重新联结。
星光工作室的直播间里,周爷爷正在教网友编竹书签。弹幕不断滚动:“爷爷,我开了家竹编网店!我们学校成立了竹编社团!” 老人看着这些留言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。窗外的月光洒在竹编工具上,泛着温润的光,就像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古老技艺,终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而在江南的竹林里,新的竹苗正在破土而出,它们将延续这份千年的传承,在时光的长河中,编织出更加绚丽的篇章。